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西藏普兰地区第四纪以来冰锯作用研究
郭浩, 刘耕年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56 (6): 1065-1072.   DOI: 10.13209/j.0479-8023.2020.075
摘要1493)   HTML    PDF(pc) (4710KB)(187)    收藏
为了验证西藏普兰地区冰川作用对地形演化的影响, 选取纳木那尼峰、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3个区域,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和遥感影像, 对现代冰川与末次冰盛期(LGM)古冰川平衡线高度(ELA)、冰川作用区坡度与高程的关系以及冰川分布的高程频谱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 研究区内冰川剥蚀作用显著、坡度降低最明显的地带位于LGM古冰川平衡线附近, 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山脉的高度。根据冰川地貌特征参数和前人研究结果, 认为气候是影响冰锯作用的主要因素。冰期时, 研究区内西风急流南移, 风速增强, 降水量增多, 为冰川发育创造良好条件, 冰锯作用也增强。对于构造抬升强烈的山脉(如纳木那尼峰), 虽然冰锯作用得到加强, 但是构造抬升增加的山脉高度不会完全被冰锯作用抵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喜马拉雅山亚东‒康马段现代冰川平衡线高度、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刘俊男, 刘耕年, 彭旭, 刘蓓蓓, 崔之久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54 (2): 398-406.   DOI: 10.13209/j.0479-8023.2017.103
摘要969)   HTML2)    PDF(pc) (33858KB)(191)    收藏

利用《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的数据和卫星图, 结合野外地貌观测, 探讨喜马拉雅山亚东?康马段的冰川平衡线高度(ELA)、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研究区现代冰川平均ELA 为5717 m, 库拉岗日地区稍高, 为5840~5957 m, 白马林岗日地区较低, 为5333~5373 m, 反映气候与地形大势对冰川ELA的控制。此外, 山脉的走向、坡向、冰川地形坡度以及冰川表面冰碛覆盖、雪崩等对冰川ELA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布变化预测
焦世晖, 王凌越, 刘耕年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52 (2): 249-256.   DOI: 10.13209/j.0479-8023.2015.112
摘要1322)   HTML    PDF(pc) (5599KB)(1350)    收藏

根据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温度数据和多年冻土分布, 模拟2099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面积与各类多年冻土分布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 青藏高原地区在年均温升高1.8ºC的情况下, 大片多年冻土在高原西北部收缩至76.6°E 以东, 岛状多年冻土在高原东南部大面积消融, 高山多年冻土在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地区收缩明显, 多年冻土总面积是现代的83.4%; 在年均温升高4ºC的情况下, 大片多年冻土收缩至77.4°E以东, 岛状多年冻土中部小范围退缩, 高山多年冻土在祁连山地区消融明显, 仅在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山脉、祁连山山脉、横断山脉等高海拔山地发育, 多年冻土总面积是现代的73%; 在年均温升高6ºC的情况下, 大片多年冻土收缩至78°E, 岛状多年冻土仅在中西部发育, 高山多年冻土在部分极高山地区零星发育, 多年冻土总面积是现代的50.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天山冰川与塔克拉玛干风沙沉积的颗粒特征和分异过程分析
潘仁义,李川川,张梅,孙才奇,刘耕年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沉积的石英砂扫描电镜形态特征分析
石磊,张跃,陈艺鑫,傅海荣,刘耕年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758)      收藏
对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沉积物中石英砂进行扫描电镜形态特征分析, 获得海洋性山岳冰川沉积的标志性形态特征如下: 尖锐的棱角状颗粒形态占绝对优势, 边棱尖锐、表面起伏度高; 大型-中型贝壳状断口极发育, 多见平行解理面、阶梯状断口; 具有标志冰川磨蚀作用的擦痕、新月形凿口和压裂深坑有明显的化学溶蚀和沉淀形态, 如溶蚀坑、溶蚀沟, 硅质薄膜、硅质球和黏土矿物。结果表明海螺沟冰川具有强烈的侵蚀作用, 机械压碎、研磨在侵蚀和搬运过程具有绝对优势;同时海螺沟冰川底部存在丰富的冰下融水, 起到化学溶蚀和沉淀的作用。石英砂表面结构统计分析结果与河流、湖泊、海岸、风沙等沉积明显不同, 与青藏高原、南极等地大陆性冰川沉积分析结果亦存在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